19岁印度女孩嫁到安徽农村,八年后回家,把妹妹带来嫁给丈夫堂弟南京服装厂集中在哪里南京服装厂

上海园区招商办公室

联系人:梁经理

联系电话:15000456391

欢迎来电咨询,竭诚为你服务!


2012年,在安徽蒙城县田家村的一户农家院子中,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。

新郎是本村的田孟冰,他平时在南京的制鞋厂里打工,工作简简单单,与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村男孩并无二致。

婚礼的新娘则是来自印度的女孩所罗门·莫迪娜,她的肤色、她的长相,都与周围人相差巨大。

不过在这婚礼中,莫迪娜却没有任何拘谨。

面对来参加婚礼的亲戚们,莫迪娜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,非常自然地和丈夫田孟冰进行了接待。

如果不看长相,只听声音的话,很多人还以为田孟冰娶的是一个带着些口音的外地女孩。

9岁印度女孩嫁到安徽农村,八年后回家,把妹妹带来嫁给丈夫堂弟南京服装厂集中在哪里南京服装厂"

对于这二人的结合,很多人心中想必都会特别好奇,好奇田孟冰这个普通的农村男孩是怎么认识的莫迪娜?又是怎么把这个外国女孩娶进家门的?

这一切还得从莫迪娜坎坷的家庭经历说起。

莫迪娜来中国

莫迪娜出生于印度的一个贫苦家庭,家中有六姐妹,她排行在第三。

因为印度男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,所以他们对生男孩非常看重,即便包括莫迪娜在内家中有了三个孩子,她父母也还是连续不断的生孩子。

一直到后面发现不管怎么生都是女孩,她父母这才认命。

在自幼的成长中,莫迪娜一直过得很艰苦。

她母亲平时在家照顾她们六姐妹,父亲一个人在外面的工厂里打工。

靠印度工厂里那点微薄的薪水,莫迪娜平时能吃饱就算是不错了,根本不敢奢求其他东西。

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,莫迪娜从小就培养出了非常能吃苦耐劳的性格。

如果没有发生意外,那么莫迪娜父亲的压力应该会贯穿他的整个前半生。

除了要把莫迪娜六姐妹养大成人外,按照印度的习俗,她父亲还得给她们六姐妹准备丰厚的嫁妆。

在印度,虽然同样有着男多女少的问题,但是他们的男女供需关系完全跟中国逆反了过来。

如果一个女人没有丰厚嫁妆,那么印度的男人将考虑都不会考虑。

即便那些印度的男人很渴望找个老婆、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在大街上犯罪,但是在那种奇葩传统观念的影响下,他们还是非常坚持的索要高额嫁妆。

9岁印度女孩嫁到安徽农村,八年后回家,把妹妹带来嫁给丈夫堂弟南京服装厂集中在哪里南京服装厂"

受限于这种习俗,莫迪娜父亲的压力就非常巨大。

不过还没等到压力的降临,莫迪娜的父亲就被一场意外给夺走了生命。

父亲去世后,莫迪娜家中的经济支柱没了,全家陷入了更贫苦的困境中。

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,莫迪娜的爷爷建议全家人一起搬到缅甸讨饭吃。

莫迪娜的爷爷听同乡人说过,说临近印度的缅甸工作机会很多,要比印度更容易赚到钱,所以在莫蒂娜的父亲去世后,爷爷就想带着全家人去缅甸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条活路。

莫迪娜的母亲听到了爷爷的建议后,思考了一番就同意了。

因为如果不同意的话,莫迪娜的母亲将很难继续抚养她们六姐妹。

印度和其他国家不同,他们国内的工业化程度比较低,没有那么多岗位消化他们国内庞大的劳动力。

很多工作男性都不一定抢得到,更何况是她一个大半辈子待在农村的已婚妇女呢?以她这种条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来抚养六个女儿。

所以,莫迪娜六姐妹最后就跟着母亲、爷爷、奶奶一起前往了缅甸讨生活。

在缅甸,母亲和爷爷找到了合适的工作,勉强把家给支撑了起来。

莫迪娜为了缓解家里的压力,也早早出来做了一些小生意,经常会在一些集市中给外国来的游客们推销当地小商品。

9岁印度女孩嫁到安徽农村,八年后回家,把妹妹带来嫁给丈夫堂弟南京服装厂集中在哪里南京服装厂"

而在那些外国游客中,又以中国人占据了绝大部分。

那个时候的缅甸,还不如现在这么臭名昭著,每年都有很多中国人前往那里做生意、工作或者旅游。

眼见中国游客这么多,脑子灵活的莫迪娜就在和这些游客的接触中,一点点学习起了中文。

在莫迪娜学会中文后,中国游客对她变得热情了很多。

中国人对于会说中文的外国人素来抱着很大的善意,这点我们从网络上一些爆火的外国博主可以看出来,他们很多人就是凭借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收获了无数中国人的好感。

在缅甸这个异国他乡,看到这么一位印度女孩会说中文,很多中国人自然很乐意照顾莫迪娜的生意。

莫迪娜生意被照顾的同时,也从那些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了极大的热情。

这种热情是她在印度本国人身上或者缅甸人身上不曾感受到过的,所以她对中国人充满了好感。

而在与中国游客进一步的交谈中,莫迪娜渐渐了解到了中国的繁荣昌盛,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她向往无比。

有一天,莫迪娜在卖东西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中国商人。

这个中国商人看到莫迪娜会说中文,同样很热情,跟她聊了很多。

当听到莫迪娜非常向往中国、有攒钱去中国的想法后,商人就非常热情的说自己可以帮助她。

商人说只要她真的想去中国,那么自己回国的时候可以顺路带上她,到中国后还可以帮她解决工作问题。

商人的热心肠感动到了莫迪娜,心思单纯的她并不认为眼前的商人会骗自己,于是就回家跟母亲说起了这件事情。

莫迪娜母亲刚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并不同意,她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去那么远的地方,也担心女儿会被人给骗了。

但是在莫迪娜的坚持下,母亲最终只能同意了她的想法,让她跟着商人前往了中国。

在到了南京后,商人给莫迪娜介绍了一个制衣厂的流水线工作。

虽然说流水线在中国并不算太赚钱的工作,但是工资对于只在印度和缅甸待过的莫迪娜来说,却已经算得上是非常丰厚了,她很满意这个工作。

印度女孩寻找到真爱

随着工作的稳定,莫迪娜开始思考起了自己的感情问题,她想在中国找个对象。

得知莫迪娜有这个想法后,热心的工友给她介绍了一个人。

这个人就是同工厂的田孟冰。

第一次见面,两人都对彼此很满意。

于是经过几次接触,双方发展成了情侣关系。

在谈恋爱的时候,田孟冰经常会带着莫迪娜去逛街、去吃东西,这让从小没有受过太多外人关怀的莫迪娜非常感动。

相处得差不多后,田孟冰就带莫迪娜回安徽农村老家见了父母。

刚开始见面的时候,田孟冰的父母对此事有着不小的疑虑,主要是担心这位外国女孩能不能习惯得了中国农村的生活,但是莫迪娜很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。

9岁印度女孩嫁到安徽农村,八年后回家,把妹妹带来嫁给丈夫堂弟南京服装厂集中在哪里南京服装厂"

因为莫迪娜也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,从小就会帮父母做各种各样的家务活,所以在田孟冰的父母在亲眼看到了莫迪娜的勤劳能干后,疑虑全消,完全肯定了这位未来儿媳妇。

得到田孟冰父母的认可,莫迪娜也用手机联系上了自己远在缅甸的母亲。

母亲得知莫迪娜在中国寻找到了真爱,很为她开心,也同意了他们的事情。

在双方父母的同意下,2012年,只有19岁的莫迪娜嫁给了田孟冰。

结婚后,莫迪娜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,这个名字是:田玛丫。

田是丈夫田孟冰的姓氏,在印度,女人嫁给丈夫后一般都要改丈夫的姓,莫迪娜这是根据印度习俗改的。

9岁印度女孩嫁到安徽农村,八年后回家,把妹妹带来嫁给丈夫堂弟南京服装厂集中在哪里南京服装厂"

除了习俗,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在中国的生活。

有一个中国名字,平时做什么都会比较方便。

而因为觉得在工厂里打工没有什么前途,夫妻俩结婚没多久就辞去了工厂里的工作,回到老家县城里做起了小生意。

经过几年的打拼,夫妻俩在县城里买了自己的房,也买了自己的车,算是勉强实现了小康生活。

而在婚姻内,夫妻二人也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儿子,有着孩子的相伴,他们的生活中更是增添了几分乐趣。

不过由于机票昂贵、路途遥远,莫迪娜一直没能回缅甸见见母亲和妹妹们。

平时想念母亲和妹妹的时候,莫迪娜只能使用电话或者手机视频跟她们联系,以这个方法缓解思念之情。

9岁印度女孩嫁到安徽农村,八年后回家,把妹妹带来嫁给丈夫堂弟南京服装厂集中在哪里南京服装厂"

一直到八年后,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,莫迪娜才首次回到了缅甸。

八年后的某一天,田孟冰的堂弟来到家里做客。

在做客期间,堂弟看到莫迪娜这么勤劳能干、善于持家,非常羡慕田孟冰,连连夸赞莫迪娜,说田孟冰娶了个好老婆,说自己如果也能跟田孟冰一样找个印度老婆就好了。

堂弟本来只是简单的感慨,但是莫迪娜听了这话却非常上心。

莫迪娜想到自己还有个妹妹单身没嫁人,平时跟自己聊天的时候对自己能嫁到中国也很羡慕,所以就联系了妹妹,问她愿不愿意嫁到中国来。

9岁印度女孩嫁到安徽农村,八年后回家,把妹妹带来嫁给丈夫堂弟南京服装厂集中在哪里南京服装厂"

得到妹妹的肯定答复后,莫迪娜就把自己妹妹介绍给了田孟冰堂弟,让他们二人自己视频联系聊天,先接触看看合不合适。

经过一番接触,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,都认为对方很不错。

眼见两个人都很满意对方,莫迪娜就专程坐飞机回到了母亲、妹妹们在缅甸的家,先是探望了一下母亲和其他亲人们,然后便把妹妹从缅甸带到安徽,让妹妹和田孟冰堂弟走进了婚姻殿堂。

9岁印度女孩嫁到安徽农村,八年后回家,把妹妹带来嫁给丈夫堂弟南京服装厂集中在哪里南京服装厂"

妹妹结婚后,也起了个中国名字,名字叫做:田玛琪。

田玛琪和丈夫的婚姻很美满,二人婚后没多久就生下了孩子,生活过得非常有滋有味。

姐妹俩能双双嫁到中国,即便是嫁到中国的农村,对很多印度女性来说也算是一件很幸福美满的事情了。

因为如果是留在印度,那么她们的家庭不仅得支出大额的嫁妆,还得忍受丈夫的无理压迫,在印度那样的生活环境中,她们很难在家庭中获得太高的地位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792114587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ked.com/17369.html